原标题:智能硬件企业靠什么摆脱“窘境”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智能手环、智能路由器、智能插座、智能项链、智能晾衣架……近几年,各种“小而美”的智能硬件产品纷纷崭露头角,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多企业投入到相关智能产品的市场大潮中,希望能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占据风口。然而与此同时,一系列关于智能硬件的负面消息却也纷纷曝出:年初,小米使用自己尚未授权的专利为小米手机做广告,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罚款3万元;在刚刚过去的央视“3·15晚会”上,无人机、汽车、洗衣机、烤箱等数款智能硬件漏洞也被曝光;就连走出国门参加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也出现了中国电动滑板厂商因涉嫌侵犯专利权而被美国联邦法警没收展品的情况……一时间,智能硬件企业如何为自己的产品撑起“保护伞”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在笔者看来,改变智能硬件企业的“窘境”,需要良好的知识产权布局和全面的保护。
以儿童智能手表为例,据有关媒体报道,截至2015年底,全球范围内关于儿童智能手表的专利申请约180件,其中美国相关专利申请30多件,申请人主要集中在摩托罗拉、IBM、FITBIT等公司;中国的相关专利申请约110件,申请人主要集中于广东小天才有限公司、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朗亚科技有限公司。可见,国内从事智能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并不少,但对Z-Wave、wifi等智能硬件核心技术的研究,国内的企业却并没有跟上,在大数据技术、语言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各类与智能硬件息息相关的新技术的专利布局和保护上也没有尽心尽力。因此,国内不少智能硬件产品在上市后不久就遭遇侵权“烦恼”、被曝存在安全漏洞,专利“利器”没有充分发挥出“保护伞”的作用。
笔者认为,核心技术的科研、专利布局和知识产权保护是智能硬件“保护伞”的“伞骨”,相关企业不仅要及时跟上,还要在前述基础上参与或建立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为以后更广泛的行业或产业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国内智能硬件领域的专利“大户”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依靠自身的知识产权“内功”,助推智能硬件产品的发展。该公司的行车记录仪,从用户最关心的行车安全角度,将与图像拍摄的清晰度相关的技术(如自动追焦,定焦等技术)进行专利布局,保障用户安全,并据此占领了大片市场份额。
虽然遭遇了一系列负面消息的打击,但对于作为朝阳产业的智能硬件领域而言,还可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未来,智能硬件企业不仅要持续加强研发投入,更要对创新成果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布局,坚决打击侵权假冒产品,并在技术上为其安全提供保障。只有让核心专利成为智能硬件产品安全的“保护伞”,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好评,才能走出“窘境”,才能促进智能硬件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