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爱立信:一堂生动的知识产权课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与苹果公司达成和解并签署专利许可协议,2015年知识产权许可收入预计超100亿元--
从“兵戎相见”到“化敌为友”,12月22日,爱立信公司与苹果公司签署专利许可协议,并将在技术研发方面展开合作,双方持续近一年的“专利战”以和解的方式收场。
根据协议,苹果公司将向爱立信公司一次性支付首笔专利许可费,之后再按照专利许可情况支付相关费用。此外,双方还将在5G网络标准研发、视频网络流量管理和无线网络优化技术领域展开合作。
此次和解可谓是双赢,爱立信公司收获了“真金白银”,苹果公司则借此增强了技术实力。有专家指出,这场“专利战”给我国手机厂商带来不少启示。面对专利侵权诉讼,如何根据不同的诉讼对象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如何加强专利运营实现专利价值的最大化,是值得国内企业深思的问题。
如何应对专利诉讼?
爱立信公司与苹果公司的“专利战”始于今年1月,苹果公司首先起诉爱立信公司,认为对方收取LTE专利许可费的标准不合理,其收费标准是基于一部完整设备的售价,而不是基于使用许可专利的零部件。今年2月,爱立信公司在美国起诉苹果公司侵犯了其41件专利的专利权,并要求法院禁售苹果公司的部分产品。
除了苹果公司外,我国部分手机厂商也陷入了与爱立信公司的专利纠纷。2014年12月,爱立信公司向印度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小米公司)的产品侵犯了其8件标准必要专利的专利权。随后,印度新德里高等法院通过了一项单方面禁令,要求小米公司暂时不得在印度销售、推广、制造或进口涉嫌侵权的相关产品。
有观点认为,苹果公司与爱立信公司和解不仅使其产品免于禁售,还通过与对方开展合作,增强了自身的技术实力,这种诉讼策略值得国内企业借鉴。那么,面对国外企业的专利侵权诉讼,我国手机厂商该如何应对?
“我国手机厂商面临专利侵权诉讼时,应根据不同的诉讼对象,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如果诉讼发起者是非专利实施主体(NPE),我国手机厂商应重点分析涉诉专利的稳定性和权利保护范围,并通过提起对方专利权无效请求、进行和解谈判、收购相关专利等方式予以解决。如果诉讼发起者是竞争对手,我国手机厂商可以与对方签署专利交叉许可协议,或者抱团取暖,寻求国内相关产业联盟的帮助。”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上述建议。
面对频发的专利侵权诉讼,国内手机厂商积极应诉也许能解燃眉之急,但未雨绸缪才是长远之计。对此,李俊慧建议,国内手机厂商在加强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时,应积极参与通信行业的标准制定,并推动将自身的核心专利形成行业标准。另外,国内手机厂商还应不断丰富专利“武器库”,并在全球范围内收购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专利技术。
如何收获“真金白银”?
爱立信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其在知识产权许可方面的收入将达到130亿至140亿瑞典克朗(约100亿至108亿元人民币)。有专家表示,爱立信公司与苹果公司签署专利许可协议后,其虽未公布从上述协议中的获利金额,但该协议对其收入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比如,2014年,苹果公司向爱立信公司至少缴纳了约76亿元人民币的专利许可费。
爱立信公司在知识产权许可方面收获“真金白银”,反映了其技术创新之强和专利许可范围之广。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是保证爱立信公司技术创新的基础。过去几年,爱立信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均超过50亿美元。“爱立信公司在通信技术领域拥有众多专利,且很多属于标准必要专利,这些专利是其他手机厂商无法绕过的门槛,这些厂商只能与其签署专利许可协议。”李俊慧介绍。
我国手机厂商从爱立信公司的专利运营模式和专利变现策略中可获得哪些启示?“在专利布局方面,我国手机厂商应先下手为强,研发出新技术后应尽早进行专利布局,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策略,尽可能多地与相关企业签署专利许可协议,使专利价值最大化。”中投顾问咨询顾问崔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爱立信公司等多家国外企业虽然不直接从事手机生产,但其拥有通信技术领域的诸多核心专利,可以通过专利许可获得可观的收入。”李俊慧介绍,目前,虽然多家国内手机厂商的专利实力迅速增强,但其掌握的核心专利数量较少。因此,国内手机厂商仍需增强专利实力,尤其是注重储备核心专利,这不仅可以降低专利侵权诉讼风险,还可以建立一套以专利许可为主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