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城市排名出炉。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一大标志,发明专利排名的背后折射了城市怎样的变化?伴随着发明专利的“生长”,各个城市又有着怎样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年,在发明专利运用上,各个城市又该如何攻坚克难?
作为“圈内人”,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专家杨晋对发明专利排行格外关注。“城市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不仅仅关乎数字,数字背后是其城市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结构配置、协同状况的集中展示,更是该城市科技、经济、法治环境、人文教育等诸要素形成的综合考量。”杨晋说。
“审视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4年发明专利排行榜,我们看到很多城市都呈现强劲增长的势头,这是上榜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有力佐证。登上发明专利排行榜的城市,其发展吸引力具有相当优势,更能产生显著的示范、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成绩斐然,潜力巨大。”杨晋说。
在2014年榜单上,深圳、杭州、南京位列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三。优异的成绩背后是活跃的创新态势:2014年,深圳获得17项国家科技奖,数量较2013年增加了近一倍,打破了由深圳自己创造的纪录;2014年,杭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270亿元,为2001年的37倍,年均增长近30%;2014年,南京新建校企联盟1355个,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应用技术成果就地转化4300多项,转化率达47.8%。
“专利申请授权数量的增长,对于专利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仅仅是一个开始。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专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就应注重创造、运用、保护等环节的系统构建,打造专利价值实现的全链条。”杨晋说。
那么,该如何实现“系统构建”,打造全链条呢?杨晋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在“数量布局、质量取胜”理念的引领下,注重专利的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和高规格授予,促进科技含量高、市场效益好的高价值专利产出,全面提升专利质量。
其次,要加强专利转化运用,加快创新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通过建立专利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等举措,打通专利的收购、托管、转移转化、质押融资等通道,建立专利价值实现的全产业链。
“此外,还要进一步采取有力举措,加强专利保护。在北京、上海、广州成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专利诉讼周期长、成本高、取证难、赔偿低、效果差的顽疾,使得创新环节涌现的大量专利能够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妥善的保护。”杨晋说。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指出,拓宽知识产权资本化、产业化渠道。创新专利变现和转化方式,支持互联网知识产权金融发展,有效控制知识产权金融风险,大力发展知识产权金融。建设好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试点平台。支持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探索专利运营新模式,培育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运营机构。推动社会资本设立专利运营基金,支持市场主体运用专利许可转让、出资入股等方式实现专利价值,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和企业竞争力的转化,努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最后一公里”。
2015,我们期待更精彩的城市专利风景。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