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新年的序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速。继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合并后,近日,与高铁同属“出海”重点的核电领域两大巨头合并事宜也获得通过,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家核电公司)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中电投公司)的合二为一将诞生业界新的“巨无霸”。
“这样的合并,既可壮大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也可增强‘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中国企业在向海外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打造一批这样拥有知识产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旗舰型企业,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互补打造新优势
“作为国内核电业界最大企业之一,我们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至今已经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三代压水堆型核电站成套技术CAP1400。”国家核电公司科研部主任范霁红向记者表示,从2006年着手引进AP1000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只有不到10年时间。引进之初,国家核电公司组织一个小型技术团队去国外公司进行技术交流,感受到了与国外企业极大的差距,核心专利与设计软件、安全评审软件几乎都是国外企业的。因此,自主研发的过程,就是一个为国争光的过程。
据介绍,从消化吸收到再创新直到再提高,这就是国家核电公司在第三代核电技术上发展的基本轨迹。其中,大到主泵、主管道,小到一个阀门,都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组织专门的技术攻关,除了器件本身的技术,还包括材料和工艺,实现了新的突破,从专利到软件著作权,都拥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在研发过程中,还进行了很多技术改进,并加入了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新的研究成果,从而使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及成套设备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
“两家企业的合并,不只是规模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可以弥补技术创新的短板。”中电投公司总经理陆启洲表示。事实上,以技术研发能力见长的国家核电公司缺少市场开发资质,而中电投公司具有市场开发资质及经验,在技术研发力量上较为薄弱。
“核电‘走出去’已是时不我待,而这个过程更需要知识产权实力,这两家企业的合并,为提升我国核电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姜克隽对两家公司合并的前景表示看好。
适应市场新挑战
目前,全球共有436座在役反应堆,核能总发电量约为3.78亿千瓦。在发达国家,核电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成为一种技术较为成熟的新能源。美国核电站最多,达104个。欧盟有16国拥有核电站,核电站总数158个,其中法国59个,英国在30个以上。俄罗斯有31个核电站,印度有20个核电站。日本的核电站数量是55个,核电比例为30%,计划到2030年将核电比例提高到41%。就核电技术专利的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与上述情况相应,掌握核心技术、专利数量位居前列的仍是美国与欧盟。
“没有知识产权根本就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姜克隽表示,核电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新能源的重点产业,因此,核电的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尽管目前我国在建核电站的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的核电技术与国外相比尚存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加快研发步伐。
核电作为一种安全、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考虑或启动建造核电站的计划,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的核电装机容量增加至少40%。
“从制造技术上看,核电设备的制造技术是最高水准,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水平。”范霁红表示,面对国际市场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需要更加重视知识产权这个“顶梁柱”。此次两家企业合并,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此。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