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4年,众多专利领域的热点事件仍然让我们记忆犹新。
图形用户界面产品的外观设计纳入专利保护范围、“京校十条”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专利信息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不仅使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还极大激发了创新主体的研发热情。
苹果三星的专利大战“中场休息”、小米在海外遭遇专利诉讼、“专利流氓”瞄准中国“肥羊”……一系列接踵而至的专利诉讼,不仅使国内企业在“硝烟”中成长,也使中国市场在“战争”中壮大。
盘点2014年专利领域的热点事件,希望对发展中的中国市场以启发,给成长中的国内企业以启迪。
“小米”难为“无米之炊”
手机在印度市场遭遇禁售、空气净化器涉嫌侵权……2014年的年尾,接连几起引人关注的事件让小米公司频频上头条,但这些并不“光彩”的头条新闻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导火索--专利问题。
作为小米公司在海外开拓的重要市场,印度被小米公司寄予厚望,而其却在此遭遇“滑铁卢”。爱立信公司以小米手机侵犯其专利权为由向印度新德里高等法院提起了专利诉讼,印度新德里高等法院通过了一项单方面禁令,要求小米公司暂时不得在印度销售、推广、制造或进口涉嫌侵犯标准关键专利的相关产品。尽管小米公司上诉后,印度新德里高等法院暂时取消了禁售令,但最终结果还得等到今年2月的听证会才能知晓。这次惨痛的“教训”对于正在寻求海外扩张,走国际化路线的小米公司而言,无疑敲响了专利警钟。
手机销售在海外受挫,小米公司生产的空气净化器也在国内遇到“麻烦”。日本巴慕达公司称,小米公司生产的空气净化器从产品外观设计到内部构造,再到宣传文案,都和巴慕达公司刚刚发布的一款空气净化器高度相似。尽管这一事件被许多业界人士看作是巴慕达公司借助知识产权纠纷吸引公众眼球的一场市场营销,但巴慕达公司为何选择小米公司,恐怕也正是看中了其专利短板提供的可乘之机。
自从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的专利大战爆发后,通讯产业就成为了知识产权纠纷的“高发地”,作为一家以智能手机起步的互联网公司,小米公司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挑战。然而,对于一家成立仅5年的公司而言,积攒一定数量的专利是需要时间的,小米公司已经意识到专利对于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小米公司总裁林斌公布的该公司近年来的专利申请情况显示,小米公司2012年之前提交了35件专利申请,2012年提交了257件专利申请,2013年提交了643件专利申请,2014年提交了1300件专利申请,2015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4000件。除了不断加强自主研发,外部收购也是小米公司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专利储备的捷径之一。由于通讯领域对企业的专利要求很高,因此,小米公司能否解决专利问题,将对其海外扩张和未来走势产生较大影响。
点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如雷军所言,专利战是小米公司的“成人礼”,也是其长大的必经之路。我们不得不承认,小米公司的成长模式获得了空前成功,但不宜“拔苗助长”而缺少扎实根基。我们要的不是小米公司爆发式成功的一时之快,而是看到其稳健、扎实地茁壮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专利无疑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免费专利数据向企业敞开怀抱
2014年,我国多次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并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要助力创新创业,用智慧升级“中国制造”,要求向社会特别是创新者免费或低成本提供知识产权基础信息。
2014年12月1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专利信息资源开放新闻发布会,宣布免费开放中、美、欧、日、韩五局专利信息资源。这是全球第一个除了提供本国专利基础数据之外,还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国外专利基础数据的平台,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受到创新主体的欢迎。
专利信息运用水平低一直以来是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其中除了有企业对成本因素的考虑,企业自身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专业知识欠缺等外部因素造成的限制之外,归根到底,还是企业对专利价值的认知度不够。专利信息利用率不高,不仅造成创新主体的研发效率低,也让不少“走出去”的国内企业不断在专利问题上“栽跟头”。
专利信息是集法律性、技术性、经济性于一体的复合型战略资源,是创新智慧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专利信息的开放程度决定了知识产权能否发挥重要创新资源的作用。此次免费开放五局专利数据,不仅大大简化了国内企业进行日常专利检索和分析的流程,降低了企业创新所需的时间和成本,还有助于国内企业了解全球范围内同行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水平及市场总体发展趋势,为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提供第一手知识产权预警分析数据,从源头上提升创新质量,从根本上扫清“走出去”的障碍。
开放专利基础信息资源意味着原来的准入门槛消失了,市场参与者会增加,这势必会造成市场竞争的加剧,原有的市场格局将被打破。从短期来看,一定会对不少从业者带来影响和冲击,但从长远来看,将倒逼更多的专利信息服务机构把更多的资源用在信息增值应用方面,通过个性化、差异化、高端化的发展路线寻求突破,从而带动和促进专利信息价值的有效利用,这对整个专利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点评:免费开放专利数据平台既是国家知识产权局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简政放权、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精神的具体实施。专利基础数据的开放将有助于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质量,对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高通折戟会带来国产芯片之春?
始于2013年末的反垄断调查,在2014年持续焦灼着高通这个全球顶级芯片巨头。
201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同时对高通中国北京和上海两个办公地点进行了突击调查,调取了相关的文件资料,之后对国内外很多家企业,包括手机制造企业、芯片制造企业,以及相关的其他企业发出了协助调查的通知。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是接到手机中国联盟的举报后对高通进行调查的,举报的理由主要有3条:一是将芯片与专利费进行捆绑销售,不交专利费就拿不到“高通芯”;二是5%的专利费被认为价格过高;三是针对中国厂商收取的专利费高于苹果、三星以及诺基亚,构成歧视性定价。
中国手机用户众多,一直以来中国是高通重要市场,此次来自中国的反垄断调查无疑对高通影响巨大。从2014年的情况看,高通似乎正在积极配合和应对调查,除了多次派遣高管接受国家发改委调查和问询外,还宣布了一些示好中国的计划。
高通是移动芯片领域当之无愧的领跑者,在3G、4G领域遥遥领先,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市场上80%的4G芯片来自高通。除了出售芯片,高通还通过收取高额专利费赚取利润,让很多中国手机厂商“苦不堪言”。
有消息人士称,高通反垄断调查的结果有望近期公布,调查结果除罚金以外,还包括专利费模式的调整及取消专利反授权两部分。如果不出意外,这将是全球首次有望改变高通专利费模式的反垄断调查,此前日本、韩国及欧盟对高通的调查均以搁置或和解收场。
有专家认为,如果上述调查结果成真,对国产芯片厂商将是个利好,未来芯片市场很可能是高端使用“高通芯”,低端使用国产芯。不过,此次反垄断调查还涉及专利反授权,即使用高通芯片的厂家必须与高通有专利交叉许可,而其他高通芯片厂商可以无偿使用这些与高通有专利交叉许可协议的终端厂家的专利,这为一些缺少专利的手机企业提供了保护伞。一旦反授权保护取消,小米、OPPO等专利较少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将受到严峻挑战。
点评:由于拥有大量3G、4G重要专利,高通在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赚得盆满钵满,众多国产手机厂商却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专利,长期徘徊于低利润的产业链底端。高通遭遇反垄断调查后如果受到惩罚,对国产手机厂商整体发展或许是个利好,但国产手机产业未来要想迎得更大市场空间,还需要提高自身创新力,从根本上迈过专利这道坎儿。
专利运营如何在“运动中消化”专利?
近5年来,中国专利运营活动日益频繁,运营次数接近12万次。2013年,中国专利运营共计11.3227万次,涉及专利数量超过10万件--看过《2013年中国专利运营状况研究报告》中的这组数据,你是否认为,我国对于专利运营的关注度和实施力度正在不断提高?
你的猜测是对的。但与此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在2013年的中国专利运营活动中,专利转让却以集团内部的转移为主,专利许可也多是集团企业间的自许可,以非盈利性为主,这与国外企业多为盈利性专利运营形成鲜明对比。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专利运营已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国外非专利实施主体、企业通常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盈利性运营。无论它们以何种身份出现,其商业目标都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专利价值的最大化。而国内企业目前还停留在专利运营的初级阶段。
好在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专利运营的重要性,并开始做一些探索和尝试。2014年4月25日,国内第一支专注于专利运营和技术转移的基金--睿创专利运营基金在中关村应运而生。该基金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委托具有国际知识产权运营经验的智谷公司来管理,在国内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智谷公司也因此被称为“中国专利运营新势力”的代表。
与此同时,国内也不时传来一些专利运营的“好声音”。例如,2014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银鹰实业集团达成一项2000万元的合作协议,前者将其自主研发的分子共振加热技术以合作形式转让给了银鹰集团,创造了家电领域专利转让的“天价”。另外,越来越多的相关政府部门,也在联合企业、高校等,着力打造专利运营平台,助力专利交易和转化。
2015年,期待我国专利运营创造更好成绩!
点评:近年来,我国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专利数量越来越多,专利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专利运营能力却相对较弱,专利运用的经验和能力还不足,专利的价值还未得到充分显现。在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走得更快更远,还需要重视和加强专利运营,实现专利价值最大化。
创业板何时变成“创新板”?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创业板指数在A股市场牛劲的带动下表现不俗,截至2014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创业板指数报收1471.76点,与2013年同期相比涨幅达12.82%。然而,创业板的优异表现并非源于基本面,其2014年的整体盈利与其他板块并无明显优势,并存在更多泡沫风险。这个曾经被冠以“高成长性”“中国纳斯达克”的资本市场翘楚在它的第5个年头里也未能实现人们期待中的蜕变。
没有惊喜,但有担忧。为了粉饰、妆点自己“高大上”的外表,一些拟上市公司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不惜铤而走险,专利造假、滥竽充数、突击申请的事件见诸报端。无锡雪浪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公开一件已经失效的所谓“核心专利”; 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未将有关发明专利被无效的事实写进招股说明书,涉嫌刻意隐瞒、欺骗投资者;而安徽凤形耐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将一件并不存在的专利申请堂而皇之地写进招股说明书中。
频频被曝光的“专利门”事件不仅在刺痛投资者敏感的神经,同时也在不断消磨全社会对创业板市场的期望值。事实上,尽管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出台了多项措施从制度上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了约束,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了上市公司责任意识不强、诚信缺失等因素外,对于违反信息披露义务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特别是在监管方面还存在缺失。由于信息披露不实所产生的违规成本较低,不少上市公司不惜铤而走险,这也是造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乱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显著特点是公司高成长性和自主创新能力强,而能反映公司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是专利申请数量。数据显示,在创业板上市公司提交的专利申请中,以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为主,约75%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不足10件。如今,连一些拟上市公司都开始在专利上动“歪点子”,如果再不加以制止,创业板的未来恐怕会和当初的美好设想渐行渐远。
点评:它是天使,也被称为魔鬼,既海纳新兴产业,又存有无数“寄生虫”--这是业界对创业板的描述。创业板要想真正成为创新者创业的乐土,逐梦的摇篮,还需要发展得更加有品质和底蕴,而这些内涵来源于创业板企业对创新的追逐和坚持。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