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中兴、华为向小米、OPPO、步步高发“律师函”指称后者侵权的消息在智能手机行业领域引发热议。
根据《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所进行的专利检索,“用小米科技,北京小米公司检索到的小米所申请的专利数量为154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443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同时,小米获得授权的专利仅仅有10项。”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专业电子商务律师刘春泉就告诉本报记者,“伴随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占有率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地会与一些国际巨头公司产生博弈,这时候小米缺少专利布局的背景很可能会成为它的软肋,其中不排除一些巨头会对其发起专利攻击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已经开始了对其进行专利攻击的论证。”
不过,知情人士却持完全不同的看法,“小米近期并没有收到华为、中兴的律师函,如果非要说有收到的话,也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又会被拿出来炒作?在我们看来,小米在短期内遭遇诉讼的风险并不大。”
格局之变 本土后起之秀专利积累弱势
2014年10月份,知名分析机构IDC给出2014年Q3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报告,报告指出:小米约1800万台出货量取代华为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占全球市场份额5.3%。同时,小米Q2以12%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厂商。此外,OPPO则于2104年7月取代三星,成为国内4G手机出货最多的手机厂商,并持续至今。
国产智能手机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一年之前,小米手机在华的市占率还只有6.4%,远低于同期三星手机的21.6%。在今年二季度小米市占率达到12%后,三季度小米市占率再创新高,在华市场率达到了15.4%,而三星则为13.5%。在智能手机领域,三星的份额只有13.3%。
显然,市场占有率的快速提升将给竞争对手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刺激,而历史证明,当市场战没有突破口的时候,专利战往往就会成为巨头间进行市场博弈的重要工具。当年苹果、三星、Google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挑战的专利战火就是如此。而专利战背后,恰恰就是市场地位之争。
也正因此,提早的专利布局也就成为了科技巨头的重要战略。他们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储备,另一方面也通过大量的收购不断地进行积累。
以华为、中兴为例,2013年华为的研发投入为330亿元,占其总收入的14%。中兴的研发费用保持在销售收入的10%左右(数据来自中兴2014年上半年报)。同时,伴随两家公司全球化扩张的进程,其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都位居全球前列,每年的专利申请量都有数千件左右,每件专利的申请费用在几万到几十万元之间不等,算下来专利申请费也会高达数亿元。
按照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检索来看,华为、中兴目前获得的专利授权分别为:22169、14493件。这还不包括其在海外市场的专利布局。
国产手机巨头如此,跨国巨头对专利的重视程度则更进一步。
数据显示,爱立信拥有24000的研发人员,每年投入研发资金超过50亿美元,目前持有超过3.5万件专利;诺基亚则在过去20年投入了超过500亿欧元进行研发,目前诺基亚持有1万个专利族、3万件专利,此外诺基亚通讯网络业务部还拥有3800件专利。
相比爱立信,诺基亚这些老牌的手机厂商,作为后起之秀的苹果、微软、Google则进行了大量的收购,比如Google通过收购摩托罗拉建立了自己的生态圈和专利池,当媒体仍在讨论Google花费数十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是否值得,将来如何转手的时候,Google则已经通过这起收购完成了其在手机市场上重要的专利布局。
刘春泉表示:“Goole收购摩托罗拉时,买进了后者的几万件专利,而当摩托罗拉再次转手时,则仅仅剩下了2000件专利,其中作为无形资产的专利已经大多被拿走,留下的不过是一些有形资产而已。”
在刘春泉看来,这也恰恰是Google的安卓系统后来跻身全球手机三大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背景,这次收购,一举奠定了Google的实力,大大强化了其市场战的筹码。同样,微软收购诺基亚,TCL收购阿尔卡特,包括后来联想收购摩托罗拉,专利的布局和积累都是收购的重要背景。
然而,本土智能手机的后起之秀,无论是企业通过研发进行专利积累,还是通过收购进行的专利领域的布局都少得可怜,这也让外界看起来,这些后起之秀在这一方面显得非常弱势,无疑也就很容易成为竞争对手攻击的目标。
本土品牌的专利布局现状
我们不妨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本土品牌专利布局的状况。
小米在专利积累和专利布局方面,真得像外界所说的那么弱吗?果真如此之弱,以“雷布斯”的“经商智慧”,早就应该提前进行布局。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估计雷军本人都没有想到小米的市场发展会有如此之快,以小米目前的规模,应该有一个至少200人的法务规模,但在如此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估计在市场上遴选IP专业人士的时间都不够。
以美国专利公司高智公司为例,其储备的专利高达8万项,其中通过收购拿到了4.6万件专利,其拥有的资金盘子高达70亿美元。不过,智谷公司能否成为像高智一样的公司仍然存疑,尽管智谷如果运营得当,非常有希望成为小米在遭遇专利诉讼时的有力外援。
“因为对于实业公司来说,通常不愿或不敢与知识产权运营公司产生冲突,一旦产生冲突,一般实业公司只有遭遇被诉的地位,很少有反扑的机会。”黄贤涛告诉记者。然而,智谷公司目前的运营现状却与黄贤涛描述的知识产权运营公司的情况有一定的差距。
在智谷公司的网站上,对公司的介绍有这样的描述,“智谷公司成立于2012年8月,是一家以促进创新和发明来推动中国原创技术发展的高科技公司……智谷致力于在中国引领一种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形态,以此作为自己的发展宗旨。通过投资发明创新,为高科技产业提供一个将发明转化成知识产权,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转让和运营的平台,以最大化地挖掘原创技术的经济价值。”
尽管如此,来自智谷公司的内部人士于航(化名)告诉本报记者,“由于智谷是由小米和金山联合投资的公司,所以从一开始注定了它不是独立第三方的立场,由此它不可能像高智公司一样以独立第三方的方式运营。”
于航所说的独立第三方的立场,指的是小米本身是智能手机市场的参与者,由它投资的公司,其他的竞争者不可能通过它来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收购。因为如果是小米来收购,小米肯定会按照自己的需求方向来选择技术,没有企业愿意充当这种提供资金的冤大头。
以高智为例,在当年柯达倒掉的时候,高智以批发价收购了柯达几乎整个知识产权包,但其身后,包括中国企业华为在内的一大批国际科技巨头都参与了这场收购。
“同时,智谷的启动资金只有2000万元人民币,由于缺少其他同行业企业的进入,资金盘子有限,在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专利收购战场,智谷显然还是一个门外汉。说白了,其实雷军本人可能也没有想清楚智谷的商业逻辑或商业模式。” 于航表示。
如果智谷靠不住,那么小米内部的积累是否能在未来成为支撑呢?
知情人士则告诉记者:“小米内部不可能有什么专利研发方面的积累。但小米之所以还要去申请一些专利,虽然不像其他国企是做给政府看,但小米至少应该是做给同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看的。”
不过,小米在运营中也会尽可能地规避掉一些知识产权的纠纷,比如使用更多的成熟技术来降低成本,或者通过一些零部件的采购来覆盖住一些专利。
在专利布局领域,刘春泉律师就公开表示:“对小米来说,与内容同样重要的,是小米需要在专利领域进行投资和布局,以配合其在市场上大举前进的步伐。”
专利环境在改变
在国内的法律环境,专利侵权案件的赔偿几乎少得可怜,比较高的赔偿也不过几十万元,这大大降低了侵权的成本,同时诉讼对双方当事人来说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也正因如此,在智能手机领域的专利诉讼非常之少。
不仅如此,跨国巨头更是鲜有在中国对本土手机厂商提起诉讼的案例,比较典型的2010年底诺基亚在中国起诉上海华勤侵犯8项基础专利权的案件,其背景也在于诺基亚走下坡路之后,其战略重心发生转移,希望通过专利诉讼赔偿来补充收益。
一般来说,跨国巨头基于种种原因不愿在中国本土发起专利之诉,尤其是在高通因为高额专利使用费用遭遇反垄断调查之后,跨国巨头在这方面的动作显然会变得更加谨慎。而另一方面,纵观既往案例,华为、中兴也没有在这方面对本土企业提起过诉讼。
由此,“无论是华为、中兴为代表的本土手机厂商,还是三星、苹果等跨国巨头,在短时间内对本土新兴智能手机品牌发起专利侵权之诉的可能性都非常低。”
同时,本土品牌虽然已经进军国际市场,但仔细分析一下,本土新兴智能手机品牌基本上都是东南亚或金砖四国等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法律维权的成本非常之高,加上司法腐败,所以,大量企业最终都没有选择诉讼的方式。
“我们研究了既往的案例,不仅三星、苹果等鲜有在这些市场的诉讼,包括华为、中兴在内也几乎没有对国内企业发起诉讼的既往案件。”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本土的法治环境也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此前不久北上广专门成立了三个知识产权法院,伴随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本土新兴品牌在专利方面的风险度将不断提高。加上一些已经走下坡路的老牌手机厂商的存在,这种诉讼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同时,本土新兴品牌一旦确立其全球化战略,只要走出去,可能就会面临被打的威胁。因此,对他们来说,补全专利弱项,是一堂必修课,而不是一堂选修课。”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